2023年12月14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束钰婷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外贸出现回升向好的趋势。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11月份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连续两个月实现增长,出口额也实现了自今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增速转正。这一数据显示出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的信号。
以下是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
1. “一带一路”倡议:束钰婷提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中国已与东盟10国、智利、新西兰等18个伙伴签署自贸协定。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人口、贸易额和增长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
2. 双方致力于提升经贸合作的规模和质量,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全面落实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合作协定。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经贸合作文件,涉及大豆、林业、会展、远东工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3. 海南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海南博览会”)定于2023年4月10日至15日在海南海口举行。今年的消博会是中国疫情防控措施平稳过渡后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展会。本届消博会规模更大,产品更优质,活动更丰富,国际参与度更高。
4. 301条款关税的影响:束钰婷评论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最近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特朗普政府征收301条款关税的成本几乎全部由美国进口商承担。束钰婷强调,这些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扰乱了中美关系。贸易、全球工业和供应链,并损害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世贸组织专家组裁定,301条款行动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美国应取消对中国的额外关税,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5. 重点外商投资项目专项工作组:束钰婷介绍了疫情期间专项工作组在支持外资企业方面所做的努力。该工作队在稳定外国企业的期望和信心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承认。下一阶段,工作组将重点开展与外资企业的定期沟通、问题收集和解决、针对性服务和投资、建立地方层面的外资协调机制等工作。
在过去几个月中,中国货物贸易呈现回稳向上的势头。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10月和11月均实现了正增长。这一趋势表明,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回稳态势持续巩固。
具体来看,中国出口贸易量自8月份起同比由降转增,且增幅持续扩大,11月份出口量增长了12%,达到了二季度以来的峰值。进口贸易量连续10个月保持正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结束了14个月的下降,转为增长了9.6%,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进出口降幅也收窄。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家电等的需求明显回升,11月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增速首次转正,进口量连续3个月增长,显示出终端电子产品的出口需求有所改观。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金额达到了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4.4%,拉动了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超过1个百分点。商务部的跟踪调查显示,外贸企业的出口订单情况连续6个月好转。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在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取得了新成效,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10月以来,进出口月度增速转正,10月和11月实现了从“四连降”到“两连升”的转变。预计第四季度将是外贸的传统旺季,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汽车行业和“新三样”产品等优势产品的出口成为了外贸回暖的主要支撑,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中汽协的预测,2023年汽车出口有望达到48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然而,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强调,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仍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包括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厂家主动去库存、新渠道拓展能力和市场容量的变化,以及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价格的变化趋势等。
商务部还提出,明年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出口。拓展中间品贸易可以为其他国家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支持,并让其他国家分享我国发展模式。
根据目前的数据和官方表态,可以说中国外贸正在经历回升的趋势。出口和进口量都有所增长,特别是出口量在11月份达到了峰值。跨境电商、消费电子产品和优势产品(如汽车行业和“新三样”产品)的出口都成为外贸回暖的主要支撑。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外贸的回升是否能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价格波动以及其他国家的竞争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外贸产生影响。此外,中国还需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出口,以确保外贸的持续发展。
因此,虽然目前的数据显示中国外贸正在回升向好,但是否能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